标签: notion

  • Pocket给我的失望与启示

    TL;DR

    这似乎是一个经典的互联网产品悲剧循环:

    其他产品同类出现> 导致用户流失 > 更新不积极,市场定位偏差,没有突出买点以及差异化feature,固收基础功能以及紧缩的免费用户权限> 加深市场竞争与用户流失>Mozilla 战略调整>宣布关停

    现在,如果做不到样样精通,还没有极端差异化的宣传噱头,似乎只有这一个剧本了。


    引言

    当我听说 Mozilla 将在 2025 年 7 月 8 日关闭 Pocket 时,心里既不意外又有些唏嘘。作为一个曾经长期使用 Pocket 的免费用户,我一直觉得它的功能像个漂亮的“收藏夹”。Pocket 的关闭让我开始思考:是什么让这个“稍后阅读”工具走到尽头?

    Pocket 停止运营的背景

    2025 年 5 月 23 日,Mozilla 宣布 Pocket 将于 2025 年 7 月 8 日停止运营,同时关闭的还有其评论真伪分析工具 Fakespot(宣布今年7月1日关闭)。Mozilla 表示,关闭是为了集中资源发展 Firefox 浏览器。具体的安排如下:

    • 服务终止:2025 年 7 月 8 日,Pocket 的 Web 端、移动端应用和浏览器扩展将全部停止。从 5 月 22 日起,用户无法下载应用或新购 Premium 订阅。
    • 数据导出:我需要在 2025 年 10 月 8 日前通过 Pocket 的导出页面备份文章,包括链接、标题、笔记和高亮,否则数据将永久丢失。
    • 连带关闭:Fakespot 的关闭表明 Mozilla 正在收缩非核心业务。

    Pocket 为何让我失望

    作为 Pocket 的免费用户,我一直觉得它的功能非常有限。Pocket 允许我保存网页和文章(或者说是链接)以便稍后阅读,但缺乏离线保存和下载网页内容的功能。这意味着,一旦网站失效或链接更改,我保存的内容就成了死链接,毫无用处。我曾保存过一篇教程,但网站下线后,Pocket 只能显示一个无用的标题,形同“残废收藏夹”。

    相比之下,我用 Notion 搭配 Notion Web Clipper 就能轻松保存网页的完整内容,包括图片和格式化文本,还能添加笔记、标签,甚至整合到我的知识库中。不仅Notion,其他各种剪藏工具(Web Clipper不错)+同步工具都不错,你可以使用juplin(同样提供剪藏工具)+teracloud(我的邀请码 NKM4G )的搭配。为什么我推荐使用笔记工具?就像我之前在博客《如何记笔记》 中有写:记笔记的目的并非单纯为了记录,而是为了复用。

    或许你可以反驳,我需要的并不是一款”稍后读“软件而是笔记软件。或许是这样的,但是这两个需求并不冲突。如果你确实”稍后读“了收藏的内容,单纯地欣赏便罢了。若是还想记录下来,岂不是又要重复操作。所以带有我还是推荐带有全文搜索功能的笔记软件。

    导致 Pocket 关闭的连带效应

    Pocket 的关闭不是偶然,而是由一系列连带效应导致的,从竞品崛起到 Mozilla 的战略调整,每一步都让 Pocket 走向终结。

    竞品崛起引发用户流失

    Notion、Obsidian、Raindrop.io 和 Instapaper 等工具的出现让我和许多用户看到了更好的选择。Notion 提供了强大的笔记和协作功能,Obsidian 的双向链接适合知识管理,Raindrop.io 则在书签管理上更直观。这些工具的功能全面且不断更新,吸引了大量 Pocket 用户。X 平台上,不少用户表示因为竞品更强大而放弃了 Pocket。

    更新滞后与市场定位偏差

    Pocket 的功能更新停滞不前,博客上最后一次提到新功能是在 2023 年。它的核心功能仅限于保存链接和阅读,缺乏 AI 摘要、深度笔记整合等差异化特性。免费用户像我一样,权限受限,无法使用标签管理或离线阅读,体验大打折扣。Pocket 的定位也模糊不清,既不如浏览器书签简单,也不如笔记工具强大,形同“半吊子”产品。

    加剧的市场竞争与用户流失

    功能停滞和定位偏差让 Pocket 在竞争中节节败退。竞品不断推出新功能,比如 Notion 的 AI 工具和 Obsidian 的插件生态,而 Pocket 却毫无进展。X 平台上的用户反馈也反映了类似的不满:界面陈旧、功能单一、标签管理繁琐。这些问题导致用户流失加剧,Pocket 的商业价值进一步下降。

    Mozilla 战略调整

    面对用户流失,Mozilla 的资源分配向 Firefox 倾斜。Firefox 需应对 Chrome 的竞争,迫使 Mozilla 放弃非核心项目。Pocket 与 Mozilla 的核心使命(隐私保护、开放互联网)关联度低,财务压力下,关闭 Pocket 和 Fakespot 成为必然选择。

    最终关闭决定

    竞品崛起引发用户流失,功能滞后和定位偏差加剧竞争劣势,最终迫使 Mozilla 宣布关闭 Pocket。这个连带效应清晰地解释了 Pocket 从流行工具到被淘汰的轨迹。

    所以

    无论什么软件,数据可以无限制导出是最重要滴。Pocket 的关闭源于竞品崛起、用户流失、功能滞后、定位偏差和 Mozilla 战略调整的连带效应。作为免费用户,我早已因 Pocket 的局限性转向 Notion 等更强大的工具。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,选择数字工具时必须注重其功能完整性和长期稳定性。Pocket 的“稍后阅读”时代结束了,但它提醒我和所有用户:数据备份和工具选择需要更加谨慎。未来,工具开发者也应吸取教训,通过持续创新和清晰定位赢得用户信任。

  • 如何记笔记

    TL;DR

    1. 理想的笔记软件至少应具备记笔记与全局搜索这两大功能。
    2. 不妨尝试以日期为单位创建笔记,无需每日大费周章搭建笔记体系。
    3. 巧妙运用tag,提升笔记管理效率。

    事先声明,这并非广告或软文。不过,我确实想推荐capacities这款笔记软件,它有个我极为欣赏的特色——以日期为单位记笔记 。但本文重点并非软件推荐,而是探讨行之有效的笔记方法。

    别再把时间浪费在寻觅工具上

    曾经,我痴迷于囤积、对比各类“生产力工具”,已然到了病态的程度。

    • 在众多笔记软件间徘徊周旋,最终笔记没记下多少,脑海里却充斥着收费、免费、同步等关键词。
    • 热衷于比较各种浏览器,甚至去探索一些鲜有人用的小众浏览器,殊不知,这些浏览器所谓的独特功能,一个插件便能轻松实现。
    • 频繁对比各类博客平台,却未曾留下任何痕迹,后来甚至延伸到对各种VPS的挑选。
    • 在公司,我是出了名的输入法“研究大户”,对各类输入工具的特性了如指掌。
    • 对手机ROM刷机也上了瘾,甚至在主力机上频繁尝试各种体验。
    • ……

    那时,我还有一套自己的说辞:身为程序员,我深知不存在完美的工具,但我力求将自己的工具优化至最佳使用状态。

    实则,收费软件大多闭源,使用过程中总感觉部分功能缺失,不够称手;开源软件又像未完成的半成品,如同自己对着食谱忙活半天,最后还是只能点份难吃的外卖。我还常跟组员讲,开发时要把用户当“小白”,可轮到自己用软件时,却自作聪明,总觉得这软件哪哪都不行,想着再试试别的。

    如今回头看,每天都乐此不疲地将时间、精力和金钱浪费在这些事上,最终落得个一事无成。倘若你和曾经的我一样,我觉得是时候做出改变了。

    以日期为单位记笔记:简便且高效

    我选择以日期为单位记笔记,这正是Capacities吸引我的一大功能。每日,我只需打开当天的笔记页面,将零散的想法、会议记录、灵感碎片等一一记录下来,无需耗费精力去分类。这种方式极大地减轻了我的心理负担,同时,笔记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时间线。

    以日期为单位记笔记,主要有以下好处:

    1. 减轻心理负担:无需一开始就纠结“这篇笔记该归到哪个分类”,只管记录即可。
    2. 时间线清晰:日期天然就是索引,便于回顾某一天或某段时间的记录。比如,我能轻松找到“上个月15号开会时提到的那个优化建议”。
    3. 契合碎片化记录:现代生活节奏快,我们的想法往往是碎片化的。以日期为单位,能让我们快速记录,不必担心内容过于零散。

    巧用标签:让笔记“灵动”起来

    https://x.com/steffenBle/status/1499119720758497280

    在X平台上,Steffen Bleher(@steffenBle)分享了借助标签提升笔记效率的经验,我深受启发。他提到:“Tagging can be a game – changer in your note – taking. But very often it’s used poorly with little to no value.”(标签能彻底改变你的笔记方式,但很多时候人们使用不当,几乎毫无价值。)过去,我也曾随意给笔记加标签,诸如“工作”“学习”,结果这些标签太过宽泛,毫无用处。

    Steffen提出了四条经验法则,结合我的实践,总结如下:

    1. 标签具体化:避免使用宽泛标签(如“技术”),选择更精准的表述(如“Python调试技巧”)。标签如同地图上的地标,要选对“分辨率”。
    2. 少即是多:每篇笔记最多添加3个标签,防止标签过多导致混乱。若标签过多,可能意味着内容需要拆分。
    3. 挑选最契合的标签:不要一股脑添加所有相关标签,而是选择最能体现笔记核心的标签,构建更具层次感的标签网络。
    4. 定期整理标签:每月回顾一次,合并重复标签,删除无用标签,确保系统高效运行。

    笔记的真正价值在于复用

    记笔记的目的并非单纯为了记录,而是为了复用。Steffen指出,通过优化标签系统,可以“tremendously improve exploration and effective resurfacing of content”(极大地提升内容的探索和有效复现)。对此,我感触颇深。

    例如,近期我在做一个项目时,需要用到之前学过的一些数据库优化知识。我直接在Capacities中搜索“数据库优化”这个标签,很快便找到了半年前的一篇笔记,里面详细记录了我当时阅读一篇技术文章的要点以及自己的心得。这为我节省了大量时间,也让我深刻认识到,一个高效的笔记系统真的能成为你的“第二大脑”。

    所以,拥有一个精准的tag系统和好用的全文搜索功能至关重要!

    总结:从混乱走向高效的笔记之道

    通过反思过去“工具控”的习惯,结合Steffen的标签经验法则以及我自身的实践,我终于从笔记的混乱状态中解脱出来。如今,我的笔记系统既简洁又高效:以日期为单位记录,巧妙运用精准标签,定期整理标签系统,再配合全局搜索,实现快速复用。

    倘若你也想提升笔记效率,不妨试试以下步骤:

    • 挑选一款支持日期记录和全局搜索的工具(比如Capacities)。
    • 每日记录时保持简洁,搭配精准标签。
    • 定期整理标签系统,使其持续发挥作用。
    • 专注于笔记复用,而非一味追求记录的“完美”。

    记笔记并非为了堆砌内容,而是为了让知识更有条理、更易获取。希望我的经验能对你有所帮助!若你有其他笔记技巧,欢迎在评论区分享~